常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部署和要求,以及《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常州市碳达峰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高起点打造“两湖”创新区,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切实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绿色变革,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确保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强化全市统筹部署,确保在达峰时间和降碳空间上实现全市通盘谋划、兼顾发展。先立后破、分类施策,科学谋划组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碳达峰行动。
节约优先、提高能效。贯彻节约优先方针,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能源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双轮驱动、协同发力。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强化政府规划引领和政策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动能耗、排放要素合理流动,产业有序转移,产能优进劣汰,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共建共享。抢抓碳达峰战略机遇,有效统筹国内外资源,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三角协同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防范风险、安全降碳。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实际,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稳步推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正确处理碳达峰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稳妥有序推动碳达峰,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的机制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常州建设初见成效。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林木覆盖率达到26.7%,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美丽常州建设展现全新面貌。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林木覆盖率保持稳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为确保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深入开展产业绿色提质升级、节能增效水平提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城乡建设低碳发展、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低碳循环发展引领、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低碳社会全民创建、各地区稳妥有序达峰等“十大行动”。
(一)产业绿色提质升级行动
推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有序退出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实现部分重点行业率先达峰,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产业中轴。
1.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工程,重点围绕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大中型企业关键装备核心工序“数控一代”全覆盖和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全覆盖,以数字技术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和生态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以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